校友风采

首页 -- 校友之家 -- 校友风采 -- 正文

刘奇耀:大学从教,以生为本,与法同行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4-01        阅读量:



[人物名片] 刘奇耀,山东大学法学院1998级本科生、2003级硕士研究生、2008级博士研究生,现任山东财经大学合作发展处处长、校友工作办公室主任,负责学校理事会、校友总会、教育基金会秘书处工作,兼任山东财经大学法治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校团委书记。学生阶段曾参加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赴山西省灵丘县上寨中学支教,任山东大学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党支部书记、上寨中学副校长。


山大母校,既是走不出的背景,也是人生最好的选择

突如其来的疫情困住了无数人出行的脚步,校友寻访活动却并未因此而延期,通过腾讯会议视频平台,我们进行了一场特别的“面对面访谈”。虽然隔着屏幕,但刘奇耀师兄对学妹成长的关心让我们一下子拉近了距离,访谈也始于他对母校和学院的感恩与怀念。

刘奇耀是浙江舟山人,从南方不远千里到山大法学院读书,选择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和缺乏认知的专业,他认为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大抵是中国文化中同时包含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缘分”。回想起大学期间的人和事,师兄坦言,“人文精神不是说教,而是学习生活中的点滴。”校园里经常可见展涛校长的身影和一个招呼;梁桂莲书记一句“精神面貌好”激励学习和成长;辅导员王苗雨老师带着我们四年成长,她的微笑温暖人心;与刘钊老师激扬文字碰撞思想,亦师亦友,受益他的指引;在洪家楼老楼五十岚清图书馆旁听硕士论文答辩,惊叹于赵雪纲师兄的滔滔雄辩;与博学谦逊热情真诚始终如一的梅强师兄相识相交20余年,向他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与计算机专业的宗子良搭档校学生会,文理科思维相互影响,和而不同好友情谊深厚;一年内在法学院聆听的百余场学术报告,虽懵懂,但学术气氛就是最初的思想启蒙;老师们推荐书籍、交流思想的“侃大山”,知识忘了,那点思想火光还在;“恰同学少年”中国青年论坛、科学畅想曲、小树林文化论坛、世纪风讲座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全校毕业典礼上是法学院学妹发言首次表达对工勤人员的感恩;研究生支教“用一年不到的时间,做一生有意义的事情”的经历……一段段往事见证青春岁月、编织山大记忆,刘奇耀表示,“无论往哪里走,母校都是永远走不出的背景,也是人生最好的选择”。

毕业时,怀着一份留恋与热爱,师兄选择继续留在高校工作。对此,他坦言师恩难忘,“老师们当年不经意间的举手之劳或主动帮助让我铭记在心、受益终身,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在山东财经大学从教至今已经15个年头,刘奇耀认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使命和核心,而培育良好学风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如今作为教师,我更能感受到母校从上到下发自内心对学生的热爱,耐心耐烦的教育管理、教书育人、指导服务,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来自学校领导老师发自肺腑的感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每一个山大毕业生的自豪,不是传统标准的优秀不优秀、出色不出色,而是平等对待的‘每一个’”,师兄如是说。


与法学相识,于二十载学习工作中寻找法科坐标

谈到结缘法学,刘奇耀表示,虽然对文学、新闻等学科更感兴趣,但自己对这一选择并不后悔,专业学习也影响了他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轨迹。“法律与社会政经变迁相因应,站在法律内部,我们看到了规范结构,而同时法之理在法外,需要把握事物内在机理和发展规律。”师兄坦言,从法学殿堂走出去,懂得良知、荣誉和责任,无论工作如何变化,“以人为本,与法同行”的理念他将永远秉承。

一路走来,刘奇耀最为感恩的还是从本科到博士给予他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特别是来自硕士和博士导师肖金明教授的谆谆教诲。肖老师时任法学院常务副院长,虽工作繁忙但不曾放松对师兄的“苛刻”要求,在“搓揉”他学生干部浮躁之气的同时督促他“沉下心来学习与思考”。于是,刘奇耀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学业上,担任了导师的学术秘书,组织和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研究课题、读书研讨活动,主编《宪政手稿》、参与创建“公法天地”网站……在肖老师“学习+研究”培养模式下,师兄得到了多方面的学术训练,硕士阶段就形成了数项学术成果,成为山大首个提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

工作后,刘奇耀始终坚守自己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定位,在承担繁重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坚持每年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专业核心课程,还时常发挥自身优势给新生开展讲座。一有时间,他就带着学生到山大听专题讲座和学术会议,久而久之,部分学生考取了母校法学院的研究生,师兄笑称他成功把“学生”变成了“学弟学妹”。多年来,刘奇耀推动学生多读书、多听讲座、多参加论坛,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挑战杯”“创青春”全国金奖,带领学生成立全国首家大学生宪法研究会、开展相关地方立法综合调研。如今作为一名硕士生导师,师兄希望自己不仅能把握财经高校法学发展规律,注重经管法融合进而推动新文科建设;还能积极引导学生在人类知识体系中找到法学坐标,真正把握这一学科的地位和功能。


热爱团学工作,从理论与实践双重视角推动团学改革创新

当被问及团学工作的经历时,刘奇耀笑称自己是一个“团学老兵”。在学院先后担任过团支书、学生会主席、团委副书记、学生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在学校担任过合校后新山大的首任校学生会主席以及全国学联副主席、山东省青联常委、山东省学联主席;工作后担任过山东财经大学校团委副书记、书记。从事团学工作二十余载,刘奇耀始终热爱这项工作,并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视角去观察、反思和推动团学改革创新。学生时代担任校学生会主席时,师兄坦言自己“没有变成老油条”,利用合校契机引领良好风气,做了许多促进学校融合的工作。担任校团委书记后,他从“科层体制理论”“结构功能主义”“青年成长研究”等理论切入,对团学组织体系和学生干部教育进行了系统化的革新。刘奇耀表示,学生组织是非权力运行方式,不是行政等级体系,应围绕“学生之家、师生桥梁、干部学校”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组织结构、功能职能、成员关系、活动载体、平台手段,都应该围绕这个展开”,在师兄的教育和引导下,学生干部“官僚气”现象也在体制机制层面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同时,“育人”是刘奇耀团学工作的关键词,他认为团学组织应围绕“凝聚引领青年思想、展示青年学子风采、传承建设大学文化、创新工作方式手段”发挥立德树人的独特作用。具体而言,师兄一方面开展“读书向学,建设书香校园”和“全员强体,阳光运动”两项全员性活动,另一方面建立以“挑战杯”和“创青春”为龙头、依托专业学科优势多元化的学生创新竞赛体系,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真正成长成人成才。此外,自2015年起,刘奇耀在省政府研究室的支持下,推动建立社会实践进千村、千社区、千企业的“三千计划”,实现全员覆盖、专业挂钩,着力打造“三全育人”实践品牌。当然,面对90后、00后,师兄也坚持从社会学角度与时俱进,把握不同年代学生“从目的和意义出发行动”到“从行动中寻找目的和意义”的变化和差异,创新思想工作的方式手段,在学生中流传了很多“斗智斗勇”的故事。


开放发展,让校友成为母校和学院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

刘奇耀现在负责山东财经大学的国内合作和校友工作,他认为,前者重在筹集社会资源助力学校办学,以服务学校发展为先;后者重在搭建校友平台,以服务校友发展为先。“校友与母校是情感共同体、荣誉共同体,也是发展共同体”,师兄表示,只有让校友感受到母校的温度,从母校继续汲取大学的涵养,才能鼓励校友用多种方式关心母校、关注母校、助力母校。谈到法科教育复办四十周年,刘奇耀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既是对过去法学教育的回顾和总结,也是面向未来更好发展的起点。他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展现更多法科学子的风采,形成长效互动机制,鼓励校友用多种方式、多种资源助力学院发展,更希望学院能培养越来越多的法律人才,为法治中国贡献力量。

访谈的最后,刘奇耀表示任何一所大学总是在不断反思、改革和创新中前进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会有起起伏伏,母校和校友们应当保持一种“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笃定和自信。作为中国近代起源性大学,山大有“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所体现的天下胸怀,有“厚重似鲁韵之魂,潇洒有齐风之勇”的中国思想文化厚植,有“学无止境,气有浩然”校训和“崇实求新”校风的薪火相传。师兄坚定地表示,历经120年的历史积淀和人文荟萃,山大人是勤奋、稳重、低调、求实、踏实和朴实的,这不是“不灵透”“迂腐保守”,而是时间久了才能慢慢散发品质。“这种百年历史、精神文化、校风学风弥足珍贵,这是我们的精神文化和软实力,需要格外珍视”,刘奇耀师兄希望全体山大人能够坚守这种传统,立足齐鲁、面向世界,让这种精神文脉、师道尊严在开放视野机制中守正创新,使母校由大变强,从历史到当下再到未来,在这个时间轴中笃定、自信和奋斗。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法学院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lawschoolwangzhan@163.com

地址: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邮编266237

          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5号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    邮编250100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法学院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lawschoolwangzhan@163.com

地址: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邮编266237

          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5号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    邮编2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