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法研究所

首页 -- 学院师资 -- 在职教师 -- 正文

黄士元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6-30        阅读量:




黄士元 教授










个人简介:

男,山东省滕州市人,1977年4月出生。

法学博士,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刑事辩护研究中心主任、诉讼法研究所所长。

教育背景:

1995年—1999年,聊城师范学院(现聊城大学),教育学学士

1999年—2002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硕士(诉讼法学专业,刑事诉讼法学方向)

2004年—2008年,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诉讼法学专业,刑事诉讼法学方向)

2011年3月—2012年6月,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2013年10月—12月,台湾大学法律学院访问学者

2016年7月—2017年8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访问学者

社会兼职:


山东众成清泰(济南)律师事务所律师、刑事部名誉主任


研究领域:

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刑法学。

代表性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下的刑事错案预防研究》(2019年)。

2.山东大学项目《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刑事错案预防》(2019年)。

3.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项目:《监狱人权保障研究》(2014年)。

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刑事错案的现状、成因、纠正和预防研究》(2011年)。

5.山东大学项目《我国刑事错案纠正机制研究》(2010年)。

代表性成果:

专著:

1.《正义不会缺席:中国刑事错案的成因与纠正》,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

2.《刑事再审制度的价值与构造》,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论文:

1.Cognitive Biases That Lead ToWrongful Convictions:Illustrated ByTwenty-Three Erroneous Chinese Cases, California Western Law Review,Vol.54, no.1(2018).

2.Chinese Wrongful Convictions:Causes and Prevention,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Law Review, Vol.80, no.4(2012).

3.Chinese Wrongful Convictions:Discovery and Rectification,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Law Review, Vol.80, no.4(2012).

4.《刑事辩护权利的解释原理》,载《中外法学》2018年第2期。

5.《我国目击证人辨认制度的完善:从吸纳新近科学研究成果切入》,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6.《“照镜子”、“洗澡”与“治病”:反腐中的社会心理学》,载《浙江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

7.《司法公开与公正审判权保障》,载李君如主编:《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 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8.《刑事错案形成的心理原因》,载《法学研究》2014年第3期。

9.《刑事诉讼法修改与人权保障》,载李君如主编:《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 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10.《近年来我国刑讯逼供发生的变化及其成因》,载陈瑞华主编:《社会学视角下的反酷刑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1.齐延平主编:《人权知识法官读本》,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撰写第五章、第八章。

12.《我国刑事再审的审级制度研究》,载贾宇主编:《刑事司法评论》第3卷(2011年)。

13.《我国刑事再审构造的模式及其改进》,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4.《刑事再审制度的价值模式》,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24卷(2009年)。

15.《刑事再审事由中的“新证据”、“证据虚假”和“证据不足”》,载《证据科学》2008年第6期。

16.《我国刑事强制措施的社学学解读》,载《广东法学》2008 年第2期。

17.《程序分离——走向科学.精密的刑事审判制度》,载《福建法学》2007年第4期。

18.《刑辩效果提升的根本路径:律师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和鉴定制度改革》,载《浙江律师》2007年第2期。

19.《我国刑事法律审的缺失与重建》,载《金陵法律评论》2007年第1期。

20.《自由心证下的法官责任——心证“自由”的保障及其扭曲》,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13卷(2007)。

21.田文昌、陈瑞华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律师建议稿与论证》,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撰写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部分。

22.《程序是否需要:“法定”——对程序法定原则的反思性评论》,载《中外法学》2006年第4期。

23.《我国“印证证明模式”对商业贿赂犯罪惩治的影响》,载《法学论坛》2006年第5期。

24.《法学研究方法的转型:中国的问题,世界的眼光》,载《学术前沿》2006年第1期。

25.《刑事缺席审判研究》,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8卷(2006年)。

26.《从中国问题出发》,载《中华读书报》2006年3月29日 。

27.《学者之梦》,载《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5期。

28.《以程序性制裁弥补实体性制裁之不足》,载《法学论坛》2005年第4期。

29.《陪审团制度研究》,载毕玉谦主编:《司法审判动态与研究》第3卷第1集(2005年)。

30.《审判独立的价值》,载刘法合主编:《审判独立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31.《创新二种制度应对贪官携款外逃》:载《检察日报》2005年7月5日 。

32.《品格证据规则研究》,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33.《诱惑侦查理论初探》,载《德州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34.《“零口供”和沉默权》,载《检察新时代》2002年第2期。

35.《中德刑事再审制度之比较》,载《法学论坛》2001年第4期。

36.《论律师刑事辩护豁免权制度》,载《律师与法制》2001年第8期。

荣誉与奖励:

山东省第二十五次法学会法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20年)。

山东大学“京鲁奖教金”(2019年)。

山东省第三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6年)。

山东大学“岳成奖教金”(2016年)

中国法学会第二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三等奖(2014年)。

上一篇:冯俊伟

下一篇:丁 杰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法学院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lawschoolwangzhan@163.com

地址: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邮编266237

          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5号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    邮编250100

版权所有:山东大学法学院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邮箱:lawschoolwangzhan@163.com

地址: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邮编266237

          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5号山东大学洪家楼校区    邮编2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