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在北京市中伦(青岛)律师事务所孙芳龙、韩大更律师的全额资助下,山东大学法学院与南开大学法学院、四川大学法学院师生共同组成的第七期中伦海外游学团正式启程,前往新加坡开展学习交流。
山东大学法学院游学团成员包括2023级研究生倪子雅、田宝娟,2021级本科生张祺、仇惠平、刘一玮,2022级本科生郭恺琳、马沛然,带队教师为付聪。本次游学目的旨在拓宽同学们的国际视野,深入了解不同法域的法律制度与实践运行,为法律学习与职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法律交融
高效运作的法律机构是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关键所在。通过深入探访律所、代表性法律机构与新加坡知名法学院,游学团成员对新加坡的法律体系、法治精神、法律实践和法学教育有了更直观、深入的认识。
1.新加坡王律师事务所(Wong Partnership)
1月15日上午,游学团成员参访了位于新加坡滨海湾金融中心的王律师事务所。王律师事务所是新加坡四大律所之一,由海外华人王先生创立。在王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苗淼律师热情地接待了同学们,他从新加坡历史出发,围绕新加坡法律组成与渊源、司法体系架构、律师制度与执业形式和争议解决机制四个方面,进行了以“新加坡法律/律师制度”为题的分享。同学们通过Q&A的形式,积极踊跃地提出问题,苗律师耐心地一一回答,为同学们的未来法律学习提供了宝贵建议。此外,同学们还全面参观了王律师事务所,深入了解新加坡律师的工作环境。
2.麦士威争议解决中心(Maxwell Chambers)、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Singapore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Centre)
1月15日下午,同学们来到本次游学行程的第二站——麦士威国际争议解决中心、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麦士威议事厅是专门为仲裁、调解和其他替代性争议解决(ADR)方式设计的综合性场所,以满足国际仲裁庭和法律团队的多元需求。同学们拜访了其中的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聆听了Manager (Legal) Hannah Wee和Deputy Council Yue Zhao精心准备的全英文专题介绍,对仲裁的基本特点、SIAC的概况及其在国际仲裁领域的运作规则等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同时结合SICA独特的仲裁-调解-仲裁机制对替代性纠纷解决(ADR)制度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新加坡管理大学(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游学团成员在1月16日上午参观了新加坡管理大学的杨孝邦法学院,在副院长张巍教授以及巩金昊老师的热情欢迎下,同学们了解到杨孝邦法学院在课程设计上推崇不同人文学科的跨学科领域的融合发展,实践教学中注重案例研习与法律实务的多元发展,从而实现打破学科壁垒、培养批判思维。张巍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新加坡法学生的升学路径与各类项目(PhD、JD、LLM)的升学要求,并根据国内外法学生培养的异同及各类项目的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去向,鼓励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为同学们未来的生涯发展提供了有益指导。
4.新加坡高等法院旧址、新加坡最高法院(Supreme Court)
1月16日下午,游学团成员先后对新加坡高等法院旧址与新加坡最高法院进行参观。在高等法院旧址,同学们徜徉在兼具欧式遗迹与东南亚民族风的宏伟建筑之中,深入了解新加坡的建国史和法律发展史,并在画廊间窥见法律藏书馆一隅,体悟这里曾经发生的法律脉动。在之后对最高法院的参观中,同学们进一步探索新加坡最高法院的变迁史,感悟历任大法官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风采,在现代科技与古典建筑的融合中深刻体会新加坡司法制度的鲜明品格。
5.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月17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法学院Daniel Seng副教授的接待下,访学团成员走进院楼参观上课环境,步入草坪感受百年老校的学术氛围,透过图书馆体会法学学科的奥秘,并与学校的在读学生进行交流,比较不同法域学习的特点。此外,游学团成员参与了多伦多大学Anthony Niblett教授的讲座,他以“PROBLEMS WITH PROBABILITY”为题,介绍AI对审判制度的影响。Anthony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严谨治学的态度,为同学们之后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指引。讲座中,同学们认真听讲,针对课堂内容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课后与Anthony教授交流。
(二)文化沉浸
在游学期间,团队成员还参观了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城市展览馆、鱼尾狮公园、滨海湾花园等地,体会当地艺术文化的魅力,了解新加坡的城市发展历程,感悟自然景观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在狮城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扎根,建筑风格如万花筒般千变万化,每一处都诉说着不同的故事。
法律制度的背后是人文风情与文化气息的深厚积淀,在新加坡,法律的特点正是与这个多元种族与文化的社会紧密相连。通过这次游学之旅,师生们深刻认识到,法律不仅仅是冰冷的条文,更是社会文化的体现。只有深入理解法律背后的文化土壤,才能更好地理解法律的本质,也才能更好地运用法律来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文 | 郭恺琳
图 | 中伦海外游学团
审核 | 宋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