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命了多位大学校长,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位。他在中国政法大学任职七年,使这所大学成果累累。创建于1901年的山东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传承和深厚学术底蕴的大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如何使山东大学的学科特色得以彰显,如何使其向世界级高校迈进,是徐校长深入思考的战略问题。
扩大规模不是研究型大学的使命
记者:从世界范围内看,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全球化的问题,需要用世界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大学比如说山东大学要按国际标准办学,怎么办?
徐显明:世界一流大学还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它的含义具有流动性,是一种变化的标准。只要人才培养得好,肯定就是一流的大学。将于明年迎来建校200周年的洪堡大学开辟了高等教育史上一个新纪元,它把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主要使命。这时,大学只有同时把教学与科研搞好,它才是一流的大学。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第一次把教授和社会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为社会服务的理念,认为“脚上踩着牛粪的教授就是最好的教授”。这时,哪个大学能支撑当地社会的发展,哪个大学就是一流的。如果这个大学不仅仅支撑当地,还能支撑这个国家和民族,那么这个大学就是这个国家一流的大学。现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影响力实际上已经不在于影响所在国家,而是影响世界。
那么在没有确切的概念的时候,我认为,中国大学在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之前首先要受人尊重,要办成受人尊重的大学。山东大学为了追求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我们提倡“四性”,即德性、思想性、创新性、特色性,放在首位的就是德性,就是要办有德性的大学。山东大学的道德资源应该说在中国所有大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孔孟就是这一资源的代表,我们要用好、用足这个资源。在彰显大学的德性方面,山东大学不亚于中国任何一所大学。
记者:有数据显示,山东大学本科生人数为43000人,居全国第一。但与此相对应的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学没有一所是规模超大的,那么您怎么看待学校规模巨大与教育质量之间的关系?
徐显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大学永恒的主题。在我的想法中,规模和质量并不成正比,世界上著名的大学没有一所是规模超大的。非常受人尊重的普林斯顿大学只有4000人的规模。耶鲁大学是世界顶级的大学,也只有8000人的规模。
数量的扩张一定有被客观条件限制住的那一天,但是质量的提升没有止境,所以它是永恒的主题。这个质量指的是一个全面的质量,包括挖掘生源质量、提升师资队伍质量、科研成果质量以及教学理念、管理质量等方面。大学的质量有无数要素,但人才培养质量始终是最根本的。
山东大学以规模促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历史新阶段。从教学科研型大学正在转向研究型大学,从学科全面综合发展正在转向对优势和特色学科重点发展与优先发展,从按国内标准办学正在转向按照国际标准办学。
记者: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现在出现了一些必须面对的问题,比如说高等教育的“质量”、“特色”、“体制改革”、“国家化”等,您认为这其中哪一个最重要?
徐显明:中国高等教育从1998年开始出现规模的急剧扩张。经过十几年的时间,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变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2005年第一次超过美国,美国现在高等教育的在学人数是2500万人,中国现在高等教育的在学人数已经达到2700万人。我国现在从小学到博士所有层次的国民教育总数是2.6亿人,这个数量正在接近美国全国人口的总数。
可是规模大并不是意味着水平高。怎样把数量化的高等教育转向质量化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在规模扩充完成之后正在转向以质量的提升为主,这是高等教育转型的标志,也是“历史新起点”的内涵。中国高等教育目前正面临着这样的一个转型――从规模发展转向质量发展。注重质量的发展是最好的发展,对高水平大学来说,扩大规模从一开始就不是自己的使命。每一所大学只有彰显自身的特色才有存在的意义,大学要放弃模式化发展的方式,从模式化发展转换成特色性发展。
学校是学府,不是官府、食府
记者:您对山东大学“规模与质量”问题的解答反映了您深刻的反省意识,山东大学要办有德性的大学,什么是大学的德性?
徐显明:德性对于大学来说,首先表现为大学的社会责任能力。现在我们有些大学正在堕落,堕落的表现就是这些大学不再思考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是千方百计捞钱圈钱。所以我一直在提醒一些同行,看看我们的大学在搜狐、新浪等各大网站主页20个广告位都在做些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