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山东大学英语与法学双学位班2025届毕业生,如今在香港大学海商法方向深造的我,常常被学弟学妹问起留学之路该怎么规划。其实回望过往,我的每一步成长都算不上“精心设计”,却在无数次“抓住机会”的坚持里,慢慢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今天想把这份带着温度的经历分享给母校的你,愿我们都能在平凡的尝试中,收获意外的惊喜。
初遇海商法:兴趣是最好的伏笔
大二时偶然选修的一门海商法课,没想到成了我通往港大LLM的起点。作为山大双学位班的普通学生,我的‘无心插柳’,其实藏着无数次不敢放弃的尝试。在授课老师付本超老师的鼓励下,我努力把握每一次英语回答问题的机会,积极参与课堂模拟法庭,为我未来的moot经历埋下了伏笔。同时,我完成了一篇关于共同海损制度的结课论文并在法学院“法理与实务研究”公众号投稿发表。再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主动申请跟随付老师团队的研究生学长学姐们,前往山东港口集团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触横向课题,也是第一次进行实证研究,这一次经历,许多年后,每每回想起来,仍觉受益匪浅。
申请季突围:抓住“救命稻草”
到大五,申请季的压力扑面而来,文书修改、语言备考、院校筛选,让我常常焦虑到失眠。2025年3月,我在法学院公众号看到香港大学与香港航商总会的三方合作项目招生通知,抱着“不试试就会后悔”的心态投了申请——当时的我没想到,这个看似“无关痛痒”的尝试,会成为整个申请季的“救命稻草”。
缓解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行动。那段时间,我一边备战法兰克福模拟仲裁庭,一边攒着力气准备项目申请。在成都比赛期间,我收到了深圳面试的通知,紧绷的神经终于有了一丝松动。比赛的紧张感还没褪去,我就立刻投入到面试准备中,整理调研经历、梳理专业知识,甚至熬夜了解航商总会的背景——才知道,山东港口正是航商总会的重要成员。
作为项目启动后首届招生,航商总会对此空前重视,不仅报销我们的往返路费和住宿费,香港前任行政长官梁振英先生、航商总会会长赵式庆先生、Reed Smith律所高级合伙人李连君律师及王文英博士更是亲自来到了现场担任面试官。我在山东港口集团的参访经历为我的面试增色不少,也无形之中拉近了我与总会的距离;赛前每天数小时的英文模辩训练,让我面试时更从容;同时,我更是惊讶地发现,李律师和王博士,竟然在法兰克福比赛中担任仲裁员!过往的积累,竟在此时悄然串联。

5月,当港大的录取邮件和全额奖学金通知同时到来时,视频那头的妈妈笑出了眼泪,缠绵病榻的爸爸说“病都好了一半”。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所谓“幸运”,不过是“准备好”遇上了“机会”。“理想现实一线隔,心无旁骛脚踏实。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我在我的毕业论文致谢部分如是写道。
港大时光:在学习与实践中快速成长
来到香港的日子,忙碌却充实。抵港不久,前任香港行政长官梁振英先生便邀请我们前往办公室会面,他亲切地询问我们的学习生活,叮嘱我们“既要学好专业,也要多了解香港”。专业迎新活动、航商总会的酒会,让我快速融入了新的环境。


在航商总会的酒会上,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业界“大咖”,起初有些胆怯,最终还是鼓起勇气主动参与其中,与在场的嘉宾交流学习。梁振英先生在发言中特意推介了我们这些内地学生,更让我坚定了 “好好表现、不负期待”的决心。

十月初,香港航商总会在港交所隆重举办成立一周年庆典。我们七个学生走上台,在聚光灯和数百双眼睛的注视下隆重介绍自己。我还作为学生代表接受了媒体采访。付本超老师也不远万里来到了香港参加这一盛会,再次见到老师令我倍感亲切。

学习上,我从未有过丝毫松懈。海事仲裁课上,资深仲裁员老师的授课让我沉浸在知识的海洋,她还常邀请业界人士来课堂分享。有一次,我参加RPC律所的讲座,发现主讲话题正好和我正在准备的presentation高度相关,便带着疑问主动交流,那些碰撞出的思路,后来帮我的presentation赢得了老师的赞扬。

我还选修了高级研究方法论,为毕业论文做准备,而山东港口的调研经历,再次给了我选题的灵感。在Public Interest Clinic课程中,我在香港守护尊严中心参与实践,实地考察、帮助弱势群体,让我深刻体会到法律的温度。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朋友圈看到了山大学姐发布的香港仲裁慈善舞会(HKACB)招募志愿者的消息,正苦于囊中羞涩而无法参与仲裁周活动的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这次舞会,云集了六百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仲裁界精英人士,而筹集到的善款恰巧会捐给我正在上课的地方——香港守护尊严中心。这一次经历不仅是一次视野的拓展,更使我有机会结识许多仲裁界能人志士。

十月底,我前往Reed Smith律所参观学习。结束后,李连君律师还请我们品尝海鲜大餐、坐私人游艇欣赏维港夜景,好不惬意!

课余时间,我也没闲着。报名海事仲裁模拟法庭,即便没通过遴选,准备过程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当选专业学生代表,为专业建设建言献策,组织世界航商大会志愿活动;找到一份弹性实习,全英文环境强化了我的外语能力,也锻炼了人际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
当然,香港的生活也充满了乐趣。加入港大CSSA篮球队,每周训练备战比赛;周末去维港看烟花、去沙田看赛马、打卡美食;利用学生优惠去健身房、游泳池,劳逸结合的日子格外充实。更让我暖心的是,航商总会每月会给我们发放一万港币生活补贴,让我能毫无顾虑地专注于学习和成长。
总结
来到香港后,我越发体会到曾经觉得土掉渣的三条家训(我爸总结的)的深意:“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吃亏是福”“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三句朴素的话,支撑着我走过焦虑的申请季,也让我在陌生的环境中保持清醒。
1.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看似微小”的机会。选课、论文发表、调研项目、比赛、实习,这些当时觉得“多花点时间”的事,可能都会成为未来的加分项。机会从来不会主动找上门,只有敢于尝试,才能抓住它。
2.学习没有“无用功”,积累会在不经意间变现。无论是英语能力的提升,还是专业知识的沉淀,甚至是一次调研经历、一场比赛,都可能在面试、学习、工作中帮到你。踏实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时间会给你答案。
3.保持勇敢与真诚。面对陌生的环境、不熟悉的领域,别怕犯错,别怕尴尬。就像我在酒会上主动社交,在讲座中大胆提问,真诚的态度和勇敢的尝试,总会让你收获意想不到的认可。
“凡我在处,便是山大!”在山东大学香港校友会的见面会结束后,我在朋友圈写下这句话。母校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踏实做事、勇敢追梦”的底气。愿每一位山大学子,都能在自己的领域里默默耕耘,在合适的时机里绽放光彩。越努力,越幸运,这句话送给你,也送给未来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