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生活 >> 校园动态 >> 正文

见老师 见同学 见自己

发布日期:2025-10-29    作者:孙筱颖     来源:     点击:

最后一次《法律谈判》课程落幕,校园马拉松的热闹尚未散尽,我从振声苑穿过大半个校园往停车点赶去。车轮碾过熟悉的林荫路,引擎启动时,重返校园的平静感仍旧萦绕心头。原来课程教学只是契机,这段时光里最珍贵的,是与大学的重逢。


一、缘起:被看见、被认可、被支持

8月20日,政国的微信消息突然弹出,邀请我协助《法律谈判》课程教学。两分钟内,我便回以“可以!谢谢政国哥!”的肯定答复。在此之前,我已与政国并肩参与、策划过多场文康与山大的联动活动:从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面试大赛,到校友工作坊、“文康杯”法律文书竞赛,每一次协作都让我与母校的联结更紧密,也让彼此的信任在实践中沉淀。正是这些事务性工作里的点滴付出被看见、被认可,我才得以获得参与课程教学这一更具挑战性的机会。

可当沟通深入,我才意识到课程的强度:面向两个研究生班级,整个周五从早8点到晚6点,整整八个小时的教学时段。作为授薪律师,这样的时间投入必然会影响日常工作,我只能向团队长殷主任坦诚说明情况。出乎意料的是,殷主任没有直接给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是通过三个问题给予了我全然的支持:先问我是否真心愿意参与,若有热情,团队便全力配合;再问我是否有信心胜任,若需协助,可共同探讨优化方案;最后叮嘱我若与团队工作冲突,需将课程优先纳入日程,确保承诺落地。

这份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支持,让我得以毫无顾虑地加入《法律谈判》教学团队。回望起点,正是这些被看见、被认可、被支持给了我底气,让我有勇气踏上这段兼具挑战与成长的旅程。


二、备课:见老师

8月31日,负责《法律谈判》课程的法学院丁瑶老师,与我、政国、雨凝开启了线上会议,同步教学大纲与课程规划。这是我第一次与丁老师深度交流,彼时她早已完成了课程的全部基础准备:逻辑完整的授课PPT、8个初步成型的模拟谈判案例。但她并未满足于此,反而希望引入律师的实务视角,让课堂内容更贴近行业真实场景——这份对教学质量的极致追求,让我对“老师”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如何在丁老师精心搭建的课程框架中,精准注入实务视角,成了我准备阶段的核心顾虑。为了不辜负这份期待,我用一周时间沉下心来,不仅逐字研读了丁老师推荐的《哈佛经典谈判术》,吃透法律谈判的理论体系,更反复琢磨她制作的课件,理清课程的逻辑脉络与教学重点。这段沉浸式学习,于我而言不只是备课,更是一次系统性补全法律谈判知识的过程,让我跳出日常办案的惯性思维,重新审视这一领域的专业内核。

理论知识的积累虽让我有了底气,但实务运用的困惑仍未完全消解。直到第一堂课上,政国用一个真实案例拆解法律沟通的魅力,才让我豁然开朗。案例背景很具体:培训班倒闭后,作为学生家长的律师朋友,如何通过短信约见一位因经营不善被列入失信名单、且有一定知名度的画家?政国的解决方案层层递进:先明确律师身份与沟通事由,再主动提及金额不大以降低对方抵触,接着共情其处境减少对立,随后坦诚预告可能的行为及行业影响,最后提出替代解决方案。最终,这条短信不仅促成了见面,更帮家长追回了培训费。这个案例像一把钥匙,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日常交流与案件处理中,主动运用法律谈判思维解决问题。

课程筹备阶段的这段经历,让我有幸见到两位截然不同却同样优秀的老师:丁瑶老师的严谨细致与对教学的热忱,政国的实务智慧与解决问题的巧思,都成为我这段旅程中宝贵的养分。


三、授课:见同学

课程开展期间,我们为两个班级设计了8个不同类型的纠纷案例,将16组同学分为8个案件的谈判双方,让大家在模拟实战中感受法律谈判的逻辑,打磨谈判技巧。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单向输出,这种沉浸式模拟需要师生间的深度互动,也让我有了更多与同学们交流碰撞的机会。

每周二、周三,我和政国都会分别对接谈判双方小组,通过线上会议与同学们逐案梳理法律问题、探讨谈判策略。从案件事实的细节核查,到法律依据的精准引用,再到谈判话术的优化调整,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思维的碰撞。对我而言,这不仅是指导,更是学习。从业以来,我的业务集中在房地产与建设工程领域,很少接触侵权、婚姻家事、刑事等领域的案件,而这8个案例恰好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让我有机会深入分析不同领域的法律要点,弥补了实务经验的短板。

比拓展专业边界更珍贵的,是同学们带来的思维启发。讨论银行存款被盗案时,有同学提出让银行以低息贷款折抵补偿,跳出了“仅靠现金赔付”的固有思路;分析商标侵权案时,有同学建议通过合作加盟实现互利共赢,将“对抗”转化为“合作”;探讨婚姻存续期间父母借款案时,同学们更是兼顾法律维权与亲情维系,特别强调要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这些充满创意与温度的方案,打破了我对法律谈判非赢即输的刻板认知。

我曾将自己经办的一起建工纠纷案例引入课堂,原本担心案件中的专业术语会让同学们却步,没想到大家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竟能基本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个细节让我明白:律师职业的核心从来不是单一领域的经验积累,而是持续的学习研究能力,不同案件的处理,本质上都是对“内功”的锤炼。与同学们的相处,让我看到了法律人更多的可能性,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四、落幕:见自己

课程落幕时,我才发觉自己在这段旅程中扮演了多重角色:既是引导同学的“老师”,也是跟随师长学习的“学生”,但最终,我在这些身份的切换里,找回了最本真的“自己”。从前作为学生,我总执着于理论知识的对错;如今站在老师视角,才理解教学中引导思维比给出答案更重要;而作为律师,我曾习惯从胜诉角度考量问题,却忽略了谈判中共赢的可能性。直到与同学们交流,我才从学生的视角重新发现:法律谈判的魅力,恰恰在于多元化的让步策略与可替代的解决方案。

这段经历像一次自我重构,我看到了过去处理案件时的局限,也找到了未来提升的方向;明白了法律不仅是冰冷的条文,更是平衡利益、化解矛盾的工具;更懂得了教学相长的真正含义,在帮助他人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突破认知的边界。学生与老师的身份在此交融,法律与谈判的逻辑在此贯通,这不仅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更是一个再出发的新起点。

回望这段重返校园的时光,“看见”与“被看见”的故事始终贯穿始终:政国看见我过往协作中的付出,于是有了课程邀请的契机;殷主任看见我对教学的期待,于是有了毫无保留的支持;丁瑶老师与政国以各自的专业与热忱,让我看见师者该有的模样;而同学们充满灵气的思考与探索,又让我看见法律职业更多元的可能。我也在这场双向互动里被温暖包裹:我的实务经验被同学们接纳、我的引导被他们认可,甚至我过往的局限,也在与大家的碰撞中被清晰看见,成为我成长的养分。

大学从来都不只是青春的回忆载体,更像一面能照见成长的镜子。当我暂时卸下律师的忙碌,以学习者与分享者的身份重返校园,不仅在与师长的交流中看见专业的高度,在与同学的碰撞中看见年轻的活力,更在这双向的“看见”里,清晰触摸到自己的成长轨迹与初心模样。这份“看见与被看见”的联结,远比课程本身更珍贵。法律人的成长从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在彼此的照亮中坚定方向,在相互的启发中拓展边界。期待未来有更多法律人走进这样的互动场域,让专业在传承中更有温度,让初心在彼此的守望里,始终澄澈如初。


文 | 孙筱颖

审核 | 董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