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生活 >> 校园动态 >> 正文

又是一年“校园季”

发布日期:2025-10-28    作者:张政国     来源:     点击:

注:多年来文康一直与山大保持交流合作,特别是山大法学院搬迁至青岛以来,双方合作更上新台阶,多名文康律师一直受邀担任法学院实务老师,同时文康也邀请了多名法学院老师来文康授课,本文系张政国律师、孙筱颖律师等,受邀担任实务课程老师结束后的所思所悟。本文副标题系指法学院授课老师与3名文康律师合计4人(8手)联手完成《法律谈判》课程。

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了今年的深秋,位于鳌山湾畔的山大青岛校园显得格外静谧优美,缤纷的落叶中蕴藏着收获的幸福和喜悦,零零散散漫步在校园里的同学,也在用相机记录着这唯美的时光,而在上周六也结束了我这学期的辅助教学,在山大两个多月的时光一晃而过,感慨美好时光的同时,也在回味着这一路的精彩瞬间,本文由此产生。 

                   

  undefined          

(图为山大青岛校区校园)


一、毕业以来与山大的“藕断丝连”

自从山大法学院研究生毕业,特别是加入文康大家庭以来,四五年间我陆陆续续接受一些老师的邀请,为法学院本科和研究生的同学讲授实务课程,最开始的时候每学期有一两节课,我的任务也是在老师讲授法学理论的基础上,搭配一些自己经办的实务案例,一方面是配合老师完成规定的教学课程,另一方面加深同学们对司法实践的认知,同时也体现出课程的趣味性,我发现同学们确实也表现出了对司法实务的浓厚兴趣,这也激发了我“好讲课”的积极性,加大了我“讲好课”的动力。

可能出于对我的肯定和鼓励,从前年开始学院老师加大了我“讲课”的课时,从之前的一学期两三节课慢慢过渡到了六七节,甚至有的持续参与近一学期,基本覆盖了本科和研究生。虽然表面上看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每次课程结束,总是感慨自己这学期的心得收获,感恩学院周长军院长、学院老师对我的指导帮助及文康管理层对我的极大支持,这也抵消了过程中的一切辛劳付出,正所谓“过程很难,结果很燃”。


二、我与《法律谈判》课程的缘分

虽然之前协助教学的课程包括了《证据法学》《法律文书》《民事诉讼法学》《司法口才与法律谈判》等,但是由于《法律谈判》课程的偏实践性,且法律谈判更偏向于实务,学院老师也对我格外信任和支持,从前年开始我受赵恒老师邀请就参与课程的大部分教学授课,努力把这门课程打造成一门“精品课程”。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为了协助上好这门课程,除去日常代理案件的一些心得外,我从课程开始之前就阅读权威书籍,协助老师设计课程案例,提出一些实务方面得出的经验和教训,课程展示中除去分享通用知识外,也对同学们的课堂展示进行点评,如果还有时间也会额外开一些“小灶”,会分享一些自己真实办理案件中谈判场景,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法律谈判的魅力和技巧。

今年的《法律谈判》课程又如约而至,课程从9月份开始,持续大约两个月时间,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需要同时给研究生两个班次近200名同学分享,其中法本法硕班和学硕班安排在了上午,非法本法硕班安排在了同一天下午,这样几乎每周需要拿出一天时间在学校。

按照老师的教学计划,并结合《法律谈判》课程的特点,我们与老师沟通好课程模式,即每周每班展示一组模拟谈判后进行点评分享,我们结合工作的特点,考虑到两地的不便性,也创新出一些自己的思路,除了周五实地的分享观摩,一般安排在周三晚上与两个班的同学线上交流,分享本次谈判法律规定和谈判技巧等。


     

(图为法律谈判课堂展示)


领受“如此重”的任务之初,心里也确实在犯嘀咕,一是面对如此多的同学自己是否可以“游刃有余”,二是是否仍然可以“保质保量”的讲好课,忐忑之余,我们向“大师兄”——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殷启峰主任,同时也是山大85级本科校友——“取经”,殷主任欣然出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思路,在得知团队内同为山大校友的孙筱颖律师愿意协助后非常高兴,于是从我自己相对的“单打独斗”变成了“双人合作”,我心头的顾虑顿时消了一大半,而同为校友的李雨凝律师也在工作之余,主动牺牲周末和休息时间,提出为我们的课程贡献力量,于是我跟老师“欣然领受”了这项任务。


三、重返讲台带来的收获与感悟

回想起学生时期,特别渴望校外老师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内容,所以我前几年协助授课时,也特别注意内容的新颖性及素材的“新鲜度”,今年同样如此,我们在课程开始之前,就与学院授课的丁瑶老师进行了多次线上交流,就课程的一些事项提出了我们的建议,而丁老师也对我们的建议非常重视,大家在集思广益中也综合确定了这门课程的授课框架。

在这样愉快良好的氛围中我们说干就干,进一步丰富了同学们谈判的案例和理论要点。我们结合之前的上课经验,采取了我和筱颖律师就同一个案例背对背指导的形式,考虑到一般周五上课展示的情况,我们“自创”了授课“三步法”,即第一步周一、周二各队拉群,我们指导搜集法律规定和实务案例,第二步周三晚上我们背对背线上指导自己的队伍,经周四充分酝酿后,第三步周五课堂进行展示。    

虽然背对背指导花费额外多的时间精力,而且谈判过程也是对对方的谈判路数完全不知情,但是如此以此可以让同学们真实的感受法律谈判的场景,也正是由于没有提前“对台词念剧本”,课堂之上更能体现出同学们的应变能力,真真正正体验法律谈判的魅力和乐趣。

于我而言,最大的直观感受就是每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在享受着上课带来的规律和节奏感,特别是周三晚上,有的时候自己出差在外,记得有几次是在高铁和车站与同学们进行线上沟通,虽然忙碌但是没有一次缺席,同学们也是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检索了大量的法律规定和司法案例,每次讨论都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制定出自己的谈判思路,而我们则对同学们考虑不到的地方进行提醒,如此默契的搭配,一方面节省了我们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同学们自己检索和应对的能力,如此“双全之法”就这样持续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其次的感受是“负责任”的同时会带来“正反馈”,周五课程展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同学们虽然前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一直采取的是背对背指导,彼此对对方的谈判策略完全不知情,因为也是真正考验同学们的地方。丁老师也充分考虑到了我们周五是工作日,不太好协调时间,所以跟我们说根据实际情况如果确实不能来现场就不用过去,但是我和筱颖律师考虑到课程展示和点评的重要性,于是我们内部达成了默契,每周至少有一个人在现场。

而这两个月九节课的时间里,我们也确实做到了,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工作冲突,我们两个商量后总能想出应对办法,克服了一切困难,做到按时到达课堂,聆听同学们的展示,分享我们的点评和经验以及由案例联想到的通用技巧和知识。而同学们也总是让我们充分感动,除了正常准备课程之外,还在谈判环节别出心裁的准备ppt和道具,让整个谈判在严肃之中处处体现着00后一代的青春与活力。

仍记得第一次上课时,丁老师对两个班的同学“隆重”的介绍我们,无时无刻不体现出对我们的重视和肯定,而我们走上讲台面对台下每个班一百名同学的眼光时,那份信任与求知欲激励着我们,恨不得把自己掌握的一切知识分享给他们,正是这互相彼此的信任与默契,鼓励着我们坚定步伐往前行。

由于学校的课程是上午班次早上8点开始,下午班次6点结束,而青岛校区地处即墨鳌山卫,距离市区一个多小时车程,而遇上早晚高峰则需要更多时间,所以我们每周五“起早贪黑”的奔赴学校,只为能够对得起老师和同学们对我们的期待。


          

(图为张政国和孙筱颖在课堂分享)


还有的感受就是满满的“收获感”,记得偶尔在办公室遇到同事开玩笑的说,特别佩服我们,面对如此“纯公益”的事项,还能这么坚持,但是与我们来说,同样是一种收获,收获的不止是重温法律规定和谈判技巧,更多的是老师和同学们对我们分享的正面反馈,记得每组谈判完之后,总有同学非常真诚的感谢我们的付出,以及课程结束后有很多优秀的同学,分享自己的收获及由此对文康的认可,甚至非常真诚的想来文康实习,我觉得这无不体现了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四、“项目经理”的角色设计与畅想

为了方便文康与各高校的链接,事务所在社会责任和公益层面,由文康公益慈善基金会牵头,指定了单位与高校对接的人员,开展系列合作交流,即我们内部所称的“项目经理”,特别是在我们优秀的海大“项目经理”于文娟律师的示范下,文康在各高校的对接人有效沟通下与高校间开展密切的交流工作。

承蒙事务所的信任,我非常荣幸的担任了文康与山大交流合作的“项目经理”,一方面是回馈母校多年的教育培养,一方面是单位领导的信任支持,我非常乐意的尽自己所能承担起这份额外的“工作”,事务所对与山大的交流合作非常重视,一如既往的支持着我们与山大对接各项工作,在学校与事务所的支持下,文康与山大多年了保持了密切的交流合作。

作为山东大学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文康每年接收数十名法学专业学生开展实习实践,为学生搭建“理论与实务衔接”的桥梁;多次联合山东大学举办法学学术研讨会、模拟法庭竞赛等活动,为法学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提供支持;特别是文康杯法律文书竞赛已经在山大连续开展了五届,结合今年续签合作协议的契机,双方正在沟通扩大参赛范围和覆盖面等,相信在双方领导的支持下,文康与山大的各项合作交流更上新的台阶,未来将在学生培养、学科建设等多方面深化合作交流。

最后,特别想致谢一下一路给我提供宝贵机会的前辈及同行者,包括山大法学院领导的认可,文康管理层的支持,邀请我上课老师的信任以及作为我搭档的筱颖律师、雨凝律师及其他热心校友的帮助,有机会作为“实务老师”上课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了法学院老师的不易,为了让同学们学好知识,需要提前精心准备大量的内容,再次向身处一线辛勤付出的老师们致敬!


(图为法本法硕和学硕班课堂后部分师生合影,首排左三为丁瑶老师)


(图为非法本法硕班课堂后部分师生合影,首排左三为丁瑶老师)


文 | 张政国

图 | 张政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