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生活 >> 社会实践 >> 社会实践 >> 正文

【以劳启智,用美润心】“匠心传韵,巧手塑魂” 实证调研团全国非遗探访纪实

发布日期:2025-02-16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5年寒假期间,山东大学法学院“匠心传韵,巧手塑魂”实证调研团成员分赴全国多地,深入探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传统工艺,聚焦传承困境与创新实践,以青年视角记录中华文化的千年匠心与时代新生。

第一篇章:北国寻艺——珐琅与风筝的匠心对话

在北京珐琅厂,队员们惊叹于掐丝珐琅的繁复工艺——制胎、掐丝、点蓝、烧制,每一环节皆需匠人数十年沉淀的精湛技艺。然而,传承难题同样突出:学习周期长、技艺要求高,年轻人鲜少问津。为此,珐琅厂通过开设中小学体验课、举办展览等方式,让传统工艺“活”在现代生活中。



此外团队还走进什刹海的王赤峰风筝艺术之家。盘鹰风筝的轻盈与绚丽背后,是竹条削制、骨架搭建、图案绘制的极致考究。王赤峰老师坦言,尽管传统风筝面临传承困境,但AI技术与社交媒体的结合为非遗推广注入新活力,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



第二篇章:中原瓷韵——汝窑的千年涅槃

河南平顶山博物馆内,调研团追溯汝窑的辉煌历史。北宋“雨过天青”的釉色传奇,历经七十二道工序的淬炼,至今仍在非遗工坊中焕发新生。当地通过文创开发、互动体验等方式,将汝瓷茶具、艺术摆件融入现代生活,让千年窑火在创新中延续。



第三篇章:齐鲁匠心——多元技艺的文化共鸣

山东多地成为调研重点。临沂竹简博物馆内,沂蒙花馍、蓝印花布、柳编等技艺展现劳动智慧;青岛胶东非遗博物馆中,即墨花边、黄氏烙画等44项非遗项目勾勒出胶东文化的厚重底蕴;滨州市博物馆则聚焦剪纸与贝雕,通过体验活动和文创合作,让传统技艺走近大众。此外,团队参访聊城孔繁森纪念馆,从援藏干部的奉献精神中感悟“匠心”与“初心”的深层联结。



第四篇章:南国陶都——石湾瓦的薪火相传

佛山南风古灶风景区,调研团探访了持续燃烧500余年的龙窑。石湾陶塑技艺以“甲天下”的美誉,见证了“南国陶都”的辉煌。如今,景区通过开发文创雪糕、数字化教学、打造文化产业园等创新模式,推动传统陶艺与现代经济深度融合。



第五篇章:舌尖非遗——常德牛肉粉的技艺传承

在湖南常德,一碗牛肉粉承载着非遗文化的匠心。刘聋子米粉店严格遵循古法工艺——从牛肉选材、炖煮到汤底调配,每一道工序都凝聚匠人智慧。团队通过亲身体验,呼吁社会关注美食类非遗的活态传承。



结语:传承与创新——非遗的现代突围

调研发现,各地非遗普遍面临传承人断层、市场萎缩等挑战,但创新实践亦层出不穷:

教育普及:开设体验课程,吸引青少年参与;

科技赋能:利用AI、社交媒体扩大传播;

文创转型:开发兼具传统与时尚的衍生品;

产业融合:打造文化园区,推动非遗经济化。



从珐琅的绚彩到汝瓷的天青,从风筝的灵动到陶塑的厚重,非遗技艺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匠心传韵,巧手塑魂”实证调研团以脚步丈量文化,用笔尖记录匠心,呼吁更多人加入守护与创新的行列。正如队员所言:“最好的传承不是将火焰封入琥珀,而是让每粒星火都能点燃新的太阳。”



文|艾则孜

图|调研团成员

审核|黄憬怡